南京大学——陈曦:依托数字经济发展,夯实共同富裕基础
近日,国务院印发了《“十四五”数字经济发展规划》,明确数字经济是“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”。当前,数字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核心的增长极,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夯实共同富裕基础,推进共同富裕有必要嵌入和依托数字经济发展。南京大学研究团队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“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研究”,分析江苏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,提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、引领共同富裕的对策建议。
江苏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和困境
江苏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在2020年超过4万亿元,发展势头迅猛。一是数字产业化基础雄厚。2020年江苏数字产业化规模突破1.5万亿元,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1.1万亿元。二是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。2020年江苏产业数字化规模近3万亿元,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。三是数字化治理稳步推进。出台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“20条”,制定“两反两保”行动方案,开展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。四是数据资源价值不断释放。江苏成为全国首批国家工业数据分类分级、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试点省份。五是数字基础设施持续升级。建成5G基站7.1万座,在用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数达35万架,建成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、昆山中心。
同时,江苏数字经济发展还面临着多重困境。一是发展不协调。《中国区域数字化发展指数报告》表明,2020年江苏数字化发展指数得分0.68,位居全国第四,这与江苏数字经济规模居全国第二的地位不相匹配,主要表现为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缺失等方面。二是发展不平衡。《数字江苏建设发展报告》表明,2019年江苏全省各区域、各设区市间的数字化发展差距较大。三是发展不包容。2020年我国第一、二、三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8.9%、21.0%、40.7%;《中国数字经济就业发展研究报告》表明,2020年江苏数字经济岗位招聘规模、高端岗位集聚度分别为全国第五、第七,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江苏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渗透不够。江苏数字经济发展不协调、不平衡、不包容等实际问题不利于提升共同富裕水平。
加快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对策建议
推动产业错位布局,形成功能互补竞合。一是优化经济相对薄弱县新旧产业发展布局,加速数据要素与传统要素深度融合,优先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。二是加强数字技术对现代高效农业的有效供给,因地制宜、因村施策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、劳动过程机械化、产销流程数字化等。三是探索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,推动建立生态产品大数据库和价值转化平台,延伸乡村产业链、价值链。
把握战略叠加机遇,强化数字能力建设。一是建立包容性数字经济发展试验区,构建“发展试验区+城市协同区+辐射带动区”格局,探索消除区内“数字鸿沟”有效路径。二是借鉴广东“管运分离”智慧政府建设、浙江全域数字化驱动“整体智治”等经验,探索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的政府数字治理模式。三是加强农民数字化素养与技能培养,研究借鉴ITU数字技能培训经验,制定相应“政策工具包”,提高数字经济高端岗位集聚度。